以下內容經聖保祿醫院體檢中心主管劉惠凌醫生審閱


「三高」是現代都市人常見的健康問題,與多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。本文將全面解構三高的定義、成因、病徵、檢查及改善方法,讓您及早預防、有效控制。
三高是什麼?是哪三高?

三高顧名思義,指的是三種常見的慢性代謝疾病:高血壓、高血糖和高血脂。這三者常伴隨出現,並互為影響,長期下來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。了解它們的具體定義,是管理健康的開始。
血壓(高血壓)
高血壓指的是動脈血壓長期高於正常範圍。高血壓初期多無明顯症狀,但會慢慢損害心臟、腦部、腎臟等重要器官。根據香港衞生署及國際最新指引,一般而言,理想的血壓應低於 120/80 mmHg,成年人若在不同時間測量到的收縮壓持續 ≥ 140 mmHg 或舒張壓持續 ≥ 90 mmHg,便可診斷為高血壓。而當收縮壓介於120至139毫米水銀柱,或舒張壓介於80至89毫米水銀柱時,就屬於前期高血壓1。由於高血壓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因此常被稱為「隱形殺手」。
血糖(高血糖)
高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異常升高,常見於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。根據香港糖尿病學會的建議,空腹血糖 ≥ 7.0 mmol/L 或隨機血糖/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後2小時血糖 ≥ 11.1 mmol/L,或 糖化血色素(HbA1c)≥ 6.5%,就有可能患有糖尿病2。若空腹血糖介乎 6.1 至 6.9 mmol/L,則屬於糖尿病前期2。
血脂(高血脂)
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(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)水平過高。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和合成荷爾蒙的重要物質,但過多會積聚在血管壁。一般建議的血脂健康標準為:總膽固醇 < 5.2 mmol/L,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< 2.6 mmol/L,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 ≥ 1.0 mmol/L、女性 ≥ 1.3 mmol/L,以及三酸甘油酯 < 1.7 mmol/L2。高血脂通常沒有任何症狀,同樣需要透過血液檢查來發現。
三高的病徵
三高問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病徵,因此許多患者直到出現嚴重併發症,例如中風、心臟病發、腎衰竭或視力受損時,才發現自己患有三高。雖然初期難以察覺,但若身體發出以下警訊,您就需要提高警惕並尋求醫生協助:
- 高血壓:大多數情況並無症狀。少數人可能出現頭痛(尤其在後腦勺)、頭暈、頸部僵硬、心悸、疲倦或耳鳴。
- 高血糖: 早期症狀包括口渴、多尿、多食、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、容易疲倦、視力模糊、皮膚搔癢或傷口癒合緩慢。
- 高血脂: 通常亦無症狀。有極少數嚴重患者可能在皮膚下或眼瞼出現黃色脂肪瘤(膽固醇沉積)。
由於這些症狀可能與其他疾病混淆,甚至完全沒有出現,因此,定期的身體檢查是判斷和管理三高的最重要方式。
為什麼會有三高的問題?
三高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,包括生活習慣、飲食和遺傳等。了解這些原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控制三高。
- 不良飲食習慣:高鹽、高糖、高脂肪的飲食是三高的重要原因。攝取過多高鹽食物容易導致高血壓;而攝入過量高糖份食物和精緻澱粉則會增加胰臟的負擔,最終引發高血糖。此外,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便會直接導致高血脂。
- 缺乏運動:身體活動不足會降低新陳代謝率,增加肥胖和胰島素阻抗的風險,進而提升三高的發病率。
- 肥胖: 特別是中央肥胖(腹部肥胖),與胰島素阻抗、高血壓和高血脂有密切關聯。脂肪組織會釋放多種炎性因子,影響血壓、血糖和血脂的調節。
- 吸煙和飲酒:吸煙會損害血管內皮,增加動脈硬化風險;過量飲酒則會導致血壓和三酸甘油酯水平升高。
- 遺傳因素: 如果家族中有三高病史,那麼您患上三高的風險也會相對較高。遺傳基因會影響身體對鹽分、糖分和脂肪的代謝能力。
- 年齡增長:隨著年齡增長,血管會逐漸老化,胰島素功能可能下降,新陳代謝也會減慢,這些都增加了三高的風險。
- 長期壓力:長期的精神壓力會導致體內荷爾蒙變化,進而影響血壓、血糖和血脂的穩定性。
哪些人屬於「三高」的高風險人士?
三高可能影響任何人,但在某些特定群組內會有更高的患病的風險:
- 肥胖或體重過重人士: 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積較多的人士,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、高血壓和血脂異常。
- 缺乏運動人士: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降低身體新陳代謝,增加患病風險。
- 家族有三高病史人士: 遺傳因素在三高發病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- 長期吸煙或過量飲酒人士: 這些不良習慣會直接損害心血管健康。
- 飲食不均衡人士: 攝取過多高鹽、高糖、高脂肪、高膽固醇食物的人士。
- 年齡較大人士: 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機能逐漸退化,血管彈性降低,患三高風險增加。
- 長期精神壓力大人士: 壓力會影響內分泌系統,導致血壓、血糖和血脂波動。
- 其他相關疾病患者: 例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、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等人士。
如果您發現自己屬於高風險群組體,請務必積極改善日常生活習慣,並與醫生討論,制定合適的預防和監測計劃。
三高會引起哪些健康問題或併發症?
三高之所以被稱為「隱形殺手」,正是因為它們若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,會對身體的各個器官造成廣泛而嚴重的損害,導致一系列威脅性命的併發症。
高血壓的影響
長期的高血壓會使血管長時間承受過高的壓力,導致血管壁變厚、變硬,也就是動脈硬化,使血管失去彈性。這種情況會顯著增加中風、心臟病(如心臟衰竭或心肌梗塞)和腎衰竭的風險。此外,高血壓也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,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失明。
高血糖的風險
長期高血糖會對全身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害,導致罹患糖尿病及其多種併發症的風險大增,例如可能引發腎病、視網膜病變甚至失明,以及神經病變。此外,高血糖也會加速動脈硬化,顯著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風險。
高血脂的危害
高血脂,特別是高濃度的「壞膽固醇」(LDL-C)和三酸甘油酯,會導致脂肪在血管壁內逐漸積聚,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。這些斑塊會使血管變窄,阻礙正常的血液流動,進而大大增加患上冠心病、周邊血管疾病等的機率。最嚴重是這些斑塊可能破裂,引發血栓,最終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。
如何判斷 / 檢驗是否有三高?
由於三高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最有效且準確的判斷方式就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。以下是針對三高主要的檢驗方法:
高血壓
要判斷是否患有高血壓,最主要的方法是使用血壓計測量手臂的血壓。為了獲得準確的數值,建議定期在家中或每次看醫生時進行測量,並且在不同時間點多次測量以取得平均值。一般來說,成年人若在不同時間測量到的收縮壓持續 ≥ 140 mmHg 或舒張壓持續 ≥ 90 mmHg,便可診斷為高血壓。而當收縮壓介於120至139毫米水銀柱,或舒張壓介於80至89毫米水銀柱時,就屬於前期高血壓1。然而,這只是一個參考標準,最終的診斷仍需由醫生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來判斷。
高血糖
檢驗高血糖通常會進行多項血液檢測。先是空腹血糖測試,需要禁食至少8小時後抽血檢測,若數值達到或超過 7.0 mmol/L,便可診斷為糖尿病;而介乎於 5.6 至 6.9 mmol/L 則屬於糖尿病前期2。另一種方法是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(OGTT),在空腹測量後喝下葡萄糖水,並在2小時後再次抽血,若數值達到或超過 11.1 mmol/L 亦可診斷為糖尿病2。此外,糖化血色素(HbA1c)測試可以反映過去2至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,無需空腹,若數值達到或超過 6.5% 則代表患有糖尿病。最後,若在任何時間測量的隨機血糖數值達到或超過 11.1 mmol/L,並伴有相關症狀,醫生也可以據此作出診斷。
高血脂
要檢測高血脂,需要進行血脂檢測,這項抽血檢查通常要求空腹9至12小時。這項測試會分析血液中的多個指標,以判斷血脂水平是否健康。理想的數值包括:總膽固醇應低於 5.2 mmol/L3;被稱為「壞膽固醇」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理想值應低於 2.6 mmol/L;而被稱為「好膽固醇」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,男性理想值應高於或等於 1.0 mmol/L,女性則應高於或等於 1.3 mmol/L;最後,三酸甘油酯的理想值應低於 1.7 mmol/L3。
如何改善三高?哪些飲食需要注意?
改善三高問題,除了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外,更重要的是從生活方式和三高飲食著手。這些改變不但能幫助控制現有數值,更能預防併發症的發生。
1.健康飲食習慣(三高飲食)
要控制三高,最關鍵的就是調整飲食習慣。患者應多吃蔬果、全穀類和瘦肉,確保飲食均衡。同時,要嚴格控制鹽分,少吃加工食品和外賣,以免血壓升高;並減少含糖飲料和甜點,因為過多糖分會影響血糖和血脂。在脂肪的攝入上,盡量避開肥肉和油炸食物,多吃魚類、牛油果和堅果等含有健康脂肪的食物。另外,蛋黃等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,也應適量攝取。最後,建議多用蒸、煮、焗等低油的烹調方式,從源頭減少油脂。
聖保祿醫院營養部的專業註冊營養師提供個別營養諮詢及飲食指導,助您制定個人化的飲食餐單,有效管理三高問題,為您的健康踏出重要一步!歡迎預約查詢。
2.規律運動
要改善三高,就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。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),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,並配合每週2次或以上的肌肉強化訓練。這些運動能有效降低血壓,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以穩定血糖,同時降低三酸甘油酯並提升「好膽固醇」,對體重管理也有顯著幫助。
3.維持健康體重
肥胖是三高的主要風險因素。即使只是減掉體重5%-10%,也能顯著改善血壓、血糖和血脂水平。通過健康的飲食和規律運動來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。
4.戒煙限酒
戒煙和限制酒精攝也是同樣重要。吸煙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是巨大的,因此戒煙被視為改善三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。而過量飲酒則會升高血壓和三酸甘油酯,對身體造成負擔。一般建議男性每日飲酒量不超過2份,女性則不超過一份。
5.管理壓力
長期壓力會影響荷爾蒙水平,導致血壓和血糖波動。學習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,如運動、冥想、瑜伽、深呼吸、培養興趣愛好或與親友傾訴等都可以有取減壓。
6.充足睡眠
睡眠不足會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和食慾調節荷爾蒙,增加三高風險。因此,每晚保證有7-9小時的優質睡眠非常重要。
7.定期檢查和遵醫囑
即使症狀不明顯,也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,監測血壓、血糖和血脂的變化。聖保祿醫院體檢中心提供各類的身體檢查服務,適合不同年齡的人士。專業醫護團隊亦會根據身體狀況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,如果已被診斷出三高,請嚴格遵從醫生的指示,按時服藥,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。與醫生和營養師密切合作,共同制定個性化的管理計劃。透過改善生活習慣,三高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。關鍵在於持之以恆的努力和對健康的積極管理。如希望查詢或預約服務,歡迎預約聖保祿醫院體檢中心。
常見問題
「三高」問題在香港普遍嗎?
三高問題在香港非常普遍。根據衞生署的數據,在15至84歲香港人口中,高血壓、糖尿病(高血糖)和高膽固醇(高血脂)的患病率均處於較高水平,且有年輕化的趨勢:
- 高血壓:患有高血壓的比率達5%(即約每3人有1人)6。
- 糖尿病(高血糖):總患病率為5%(男性11.1%;女性6.1%)6。
- 高膽固醇(高血脂):患病率高達9%,是三高中最普遍的問題(即每2人有1人);而在55-64歲群組,高膽固醇的患病率更高達72.1%6。
從幾歲開始需要定期檢查三高?
一般建議成年人從18歲起就應該開始定期監測血壓。對於血糖和血脂,建議35歲以上人士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查。如果家族有三高病史,或者屬於肥胖、缺乏運動等高風險群體,則應更早開始,並根據醫生建議增加檢查頻率。
如何自行檢查是否患有三高?
高血壓可以透過家用電子血壓計自行測量。建議購買經過驗證的血壓計,並遵循正確的測量步驟。 高血糖和高血脂則無法自行準確檢測,需要到醫療機構進行血液檢測才能確認。不過,您可以留意自己是否有相關的病徵,例如口渴、多尿、體重異常變化、頭暈等,若有懷疑應盡快求醫。
三高控制得好還需食藥嗎?
即使三高指標已達理想水平,大多數患者仍需在醫生指示下持續服藥。這是因為三高屬於長期慢性病,停藥後指標容易反彈,復發心臟病、中風等風險隨之增加。只有在醫生詳細評估身體狀況和風險後,才有機會逐步減藥,切勿自行停藥或減藥,以免病情惡化。要有效管理三高,定期覆診和監察是非常關鍵。
參考資料:
- 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, 高血壓
- 醫院管理局 智友站, 糖尿病
- 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, 預防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過高
- 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, 高血壓:主要事實及預防行動
- 衞生署, 高血壓:主要事實及預防行動
- 衞生署發表人口健康調查報告(第二部分)
